万事娱乐日本研究中心旨在引導和推動日語學科的建設與發展,拓展日語專業師生的問題意識和研究視野👩🏻🚒🧏♀️,提升其研究日本問題的學術水平🗞。本中心一方面為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創新型👰🏼♂️、復合型人才提供學術平臺;另一方面💛,與國內外學術界展開廣泛而深入的學術交流,進行具有前瞻性、前沿性和科學性的日本問題研究🙂↔️。本中心研究領域包括日本思想文化、日本文學🤼、日本語言🚶➡️、日本漢學、日本教育以及日本服飾文化等,中心成員以日語系教師為主體,同時吸納万事娱乐其他万事從事與日本問題研究相關的教師🕺🏻,以期形成研究日本問題的跨學科學術共同體👩🏻🦽。中心負責人是陳月娥教授👩🏻🦼➡️,主要成員有劉瑜教授、王蕾副教授、李薇副教授、張西艷副教授、李凱航副教授、張雅君副教授等。
中心成員主要代表性學術成果:
一👇🏻、論文
1🦵、陳月娥:《信息化時代漢字的鳳凰涅槃及其對國際中文教育的啟示—以日本漢字為中心》,《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23年第2期,(CSSCI擴展版🎺,北大核心,一作)。
2、陳月娥👩🎤:《日本共產黨關於“天皇製”的概念形成🤹🏿♂️、嬗變與認識變遷》,人大書報資料復印中心《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全文轉載🤸🏻♂️,2020第1期(CSSCI,獨作)。
3、陳月娥🚣🏼:《日本共產黨關於“天皇製”的概念形成、嬗變與認識變遷》👳♂️,《日本學刊》,2019年第5期(CSSCI,獨作)。
4🧑🏽🏫、陳月娥:《日本近代化與漢字問題》,《中國社會科万事研究生院學報》,2016年第1期(CSSCI,獨作)。
5👨🏿🔧、陳月娥:《日本近代文字改革論中的中國和西方》,《中國社會科万事研究生院學報》,2013年第6期(CSSCI,獨作)。
6、陳月娥:《近現代日本漢字命運流變探究》,《日本學刊》,2013年第5期(CSSCI,獨作)💆🏻♀️。
7、陳月娥🛑:《何謂“語言的近代性”—評述日本語言政策與語言思想之相關研究》,《國外理論動態》,2011年第7期(CSSCI👩✈️,獨作)。
8、陳月娥🦗:《現代語境下的“阿喀琉斯之踵”—《蝸居》與《小鎮畸人》的文學倫理學比較研究》👩🏻🦯,《中國社會科万事研究生院學報》,2011年第5期(CSSCI🧏♀️,二作)👩🏽🦰。
9🤶🏻、陳月娥:《明治時期日本政治精英的中國觀—以原敬為中心》,《東北亞論壇》🧚♂️,2008年第3期。(CSSCI🚜,一作)。
10👩🏼🎓、陳月娥:《原敬與國際協調外交》”,《世界歷史》🧖🏿,2004年第6期(CSSCI,獨作)。
11🙎🏼♂️、陳月娥🖲:《試論原敬對美協調外交思想的原點》”,《東北亞論壇》🐄,2004年第6期(CSSCI,獨作)。
12、張西艷:《東傳日本的<笠翁十種曲>》🐅,《漢學研究》2021秋冬卷(CSSCI)。
13、張西艷:《<灰闌記>在東西文化中的旅行》,《戲劇(中央戲劇万事學報)》2021年第3期(CSSCI)🖊。
14、張西艷🤵🏽♀️:《李漁戲曲對日本江戶文學的影響》,《戲劇藝術》2020年第3期(CSSCI)。
15🥷🏼🔟、張西艷:《<山海經>東傳日本考》,《中國典籍與文化》2020年第1期(CSSCI)⚽️。
16🙎🏿♂️、張西艷:《<山海經>與日本江戶文學》,《浙江學刊》2019年第6期(CSSCI)。
17、張西艷👰🏽:《日本漢學家森槐南與中國戲曲》,《漢學研究》2019年秋冬卷(CSSCI)。
18、張西艷:《小川琢治的<山海經>研究》,《漢學研究》2016年秋冬卷(CSSCI)🐬。
19、張西艷👨🏿🎨:《田中謙二的<西廂記>研究》🙅🏻🤜🏻,《漢學研究》2016年春夏卷(CSSCI)。
20、張西艷🏢:《現實與非現實的交織——解讀川端康成<山音>中的“夢”》,《譯林》2012年第3期(北大核心)。
21🧖🏻♂️、張西艷:《<白蛇傳>在日本的傳播及其演變》,《戲曲藝術》2011年第4期(北大核心)。
22👰🏽♀️、李薇:《日本高校研究生未來師資培育項目述評》,《紡織服裝教育》👅,2023年第2期。
23、李薇:《我國高校日語專業教師發展現狀調查研究》⛹🏽♀️🌅,《万事娱乐學報》,2019年第2期。
24👨🏽⚕️👩🌾、李薇:《日本小學“外語活動”探析》,《外國中小學教育》(CSSCI擴展版)🔥,2015年第2期。
25🤘🏽、李薇🪄:《日本小學“英語活動”特色述評》,《外國中小學教育》(CSSCI擴展版),2012年第9期😣。
26🧙🏼♀️、王蕾:中日品牌命名特點比較分析.《日本研究》,2013 (獨著)👳🏽♂️。
27、王蕾:論宮崎駿動畫藝術作品中的回歸意識.《藝術百家》(CSSCI), 2014(獨著)♏️🧈。
28、王蕾:日本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的供需錯位問題分析.《現代日本經濟》(CSSCI),2014(第一作者)💄。
29、王蕾:Study on Integration Mechanism of Multimodal Metaphor of Brand Names. Proceedings of the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November 20-22,2015(獨著)。
30🐕、王蕾👨🔧:基於多模態隱喻整合模型的品牌名感知-認知研究.《万事娱乐學報(自然科學版)》(CSCD), 2017(第一作者)。
31、王蕾:改革開放後日本人中國觀的形成與變化——基於日本內閣府《關於外交的輿論調查》的研究.《西南地區日本學的構築:以日本學研究的方法論與實踐為中心》.重慶出版社,2011(第三作者)。
32、王蕾⇾:品牌名隱喻性與消費者偏好對產品線延伸的影響——以海派女裝為例.《國際紡織導報》,2018(第三作者)🧑🏻🍼。
33👩🏽🦰、張雅君:《構築於相對世界中的審美藝術—以芥川龍之介作品《羅生門》為例》,《學術論壇》2013年。
34🎅🏻🧑💼、張雅君👩👦👦:《<挪威的森林>中的二元空間與都市敘述》,《廣西師範大學學報》,2012年。
35、張雅君🧗🏼♀️:《霧裏看花花非花—評夏目漱石作品的時空感》,《外國文藝》🏇🏻,2012年🤵🏽。
36、張雅君:《從樋口一葉的文學表現看近代日本女性的猶疑與搖擺》,《學術論壇》2011年。
37👨🏻🍼🕖、李凱航:《明治日本的黃禍論與人種論》,《史林》2020年第2期📏,被澎湃新聞《私家歷史》(2020年8月20日)轉載。
38🧑🏼、李凱航🤾🏻:《明治日本“南進論”思想的形成與演變》,《南洋問題研究》第2期,2021年6月,被澎湃新聞《私家歷史》(2021年9月17日),與《中國社會科學網》(2021年9月17日)轉載。
39、李凱航⚜️:《森鷗外與明治日本的“黃禍論”》🗑,《歷史教學問題》第6期♡,2020年12月🫄。
40📗、李凱航:《田口卯吉における人種論の展開:內地雑居論から黃禍論まで》🙅🏼♂️✌🏽,《史學研究》(広島大學文學部),第297號🙋🏿♀️,2017年9月。
41🥩、李凱航:《帝國的“傲慢與偏見”》,《二十一世紀》(香港中文大學),2022年8月。
42🧑💻、李凱航:《“純血”的誘惑——評小熊英二《單一民族神話起源:日本人自畫像》》👺,《上海書評》(2021年8月2日)⌛️。
43、李凱航🌅:《符號政治與近代中國的民族主義》🧑🏿🍼,《現代中國學ジャーナル》🐣,2018年06月。
44😀、孫攀河👨👨👦:《孫中山的大亞洲主義與近代日本的亞洲主義》🐼,《近代中國》(CSSCI),2015年2月🧏🏽♂️。
45、孫攀河⚅🧑🏿🦰:《<海國圖誌>與<瀛寰誌略>異同考究》🙇🏽,《蘭臺世界》(核心期刊)🧑🏼🔧,2013年12月。
46、孫攀河🪭:《馬建忠與1882年<朝美修好通商條約>》👮🏿,《近代中國》(CSSCI),2013年2月。
二、著作
1、陳月娥:《從文化苦旅到鳳凰涅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
2、陳月娥:《近代日本對美協調之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3、陳月娥:《願望與現實🥎:日本爭當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歷程》(譯著),東方出版社👼🏼,2002。
4、陳月娥:《滑稽的選舉》(譯著), 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
5、陳月娥:《美國文明史》(副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6👩🏻🏫👱🏻、張西艷🕓:《<山海經>在日本的傳播和研究》,線裝書局💁🏻♂️,2020。
7🌏🕜、鄭禮瓊🪸🍼:《從敘述形態論現代主體的建構與他者的關系——以夏目漱石前、後期三部作為主》🐝👨🏻🎤,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年11月。
8👨🏽🍼、鄭禮瓊💌:《菊與刀:日本文化的類型》(第二譯者),青島出版社,2009年10月。
9、鄭禮瓊☪️:《夏目漱石作品選》(編譯)🤦♀️,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年10月
10🏀、鄭禮瓊🦹♂️:《應對中國 : 日本經濟對策》(譯著)🫧,青島出版社👋🏽,2011年1月🧑🏿🦰。
11👨🏼🔧、孫攀河🦎:《路易威登的秘密》(譯著)👴🏻,万事娱乐出版社,2016年6月。
三👨🏻💼、項目
1🛀🏻📪、陳月娥,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日本漢字問題與語言政策研究》(主持)
2、陳月娥,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科研創新重點項目《日本近代化與語言文字改革—以明治時期的“漢字論”為中心》(主持)
3、陳月娥,國際項目《近代日本文字改革中的中國形象》(主持)
4、張西艷🫨,國家重點文化工程《全球漢籍合璧工程》子項目(主持)
5🫄🏿、張西艷🤸♂️,第63批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基金資助項目(主持)
6、李薇👇,上海高等教育學會研究項目《日本大學教師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中日比較的角度》(主持)
7👨🦯➡️👃🏼、李凱航🧙🏿♂️,2019年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青年課題《“黃禍論”與明治日本的民族共同體想象研究》(主持)
8🤸🏿、李凱航🙇🏼,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近代日本“琉球學”的成立與展開研究》(19C1025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