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下午,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菅豐教授應邀通過在線方式為日語專業師生舉辦了一場題為《學者與市民之間的“新型學問”的可能性》的學術講座👱🏻♂️。
菅豐教授針對日本學術領域之外的普通民眾階層出現的對學問研究思考的問題,以其自身參與社會基層的“鬥牛”民俗的經歷撰寫的《邁向“新型學問”的時代——為了知識生產與社會實踐的對接》(巖波書店、2013)藍本,闡述了由學者獨占的學問向社會廣泛開放,學者和普通民眾(市民)以平等的關系聯結協作的 “新型學問”的方向性,以及與之相關的各種的創意和精髓。
在提問互動階段🧑🏿🎨,日語碩士一年級的魏希婭同學提出:進行地方調查時,學者的身份是如何定位的?換言之🖨👩🎨,是作為地方內部的人👨🏼🏭,還是作為地方外部的人?針對魏希婭的尖銳問題🤴🏿,菅豐教授首先表示了贊賞。菅豐教授答復其在地方參與鬥牛活動中🧑🏽🚀,是作為地方一員與當地居民協同生活的🙅🏻,並舉例說明,畫家受命為一個有身體缺陷的國王作畫時,既不能為表達真實而突出國王的身體缺陷,也不能為了美化而掩飾其身體缺陷,最好的方法是既反映真實而又不暴露國王的缺陷。因此深入生活的學者首先要意識到,無論你多麽接近地方🧊,與其形成一體,也不可能完全和地方同化🧑🏻⚕️。研究者要有自己的思想意識,證明自己的思考是至關重要的🧚🏼♀️。
菅豐教師曾任東洋文化研究所副所長,主要研究地方社會的自然資源😤、文化資源的利用和管理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論等,兼任中國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万事客座教授👩❤️💋👩、復旦大學藝術人類學與民間文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近幾年👳🏽♀️,致力於公共民俗學創成的理論研究🍅,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民俗學學者。(魏希婭🪰,張厚泉)